相信大家都還還記得之前"一碗麵"的故事,故事主角吳慧萍過世滿一年,她的三位小孩子經過一年後,都變得更成熟,更堅強.
故事的大概是一年前一位癌末媽媽吳慧萍去年四月病逝,她的五個孩子孝順懂事,知道家境困難,兄妹合吃一碗陽春麵,還把麵打包帶回醫院給媽媽吃,「一碗麵」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這故事被日本的媒體報導傳到了日本去,都 當也感動了很多日本人.不過我今天談的並不是這故事的主角或是她的小孩內容,而是這位在老婆過世後獨立帶著三個小孩的爸爸--魏伯彥.
他父兼母職,每天一早上山砍竹、打零工,下午趕下山載小孩去安親班,接著回家煮飯。生活其實也過的很苦,當這故事在日本獲得迴響,一堆想要幫助這家人的愛心也蜂擁而至,但他感謝外界的關心,「打零工也可過生活」,希望大家將愛心多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對! 就是這句話讓我在心理面浮現了一個很深的對比,想起之前也有一個例子,記得是高雄市政府的員工,子女患了罕見的疾病,也經過了媒體報導,捐款一樣蜂擁而至,達到了好幾千萬,愛心超乎想像,因為了這筆龐大的錢,這家庭的父母在後續的運用上也發生了一些爭議,有報導說他們父親甚至都不願拿一點錢幫助一下跟他們同樣疾病的家庭,跟一碗麵的父親態度幾乎是完全相反,一位是希望把錢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另外一位則不再願意去幫助同樣受苦的家庭.
台灣真的需要多一些一碗麵的父親的態度,當自己有困難時受到大家幫忙後還能設身處地再為別人想,因為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想這樣大家捐出的愛心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